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毕业故事——照相 精选

已有 7807 次阅读 2010-7-14 07:04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 毕业, 照相, 相机, 胶卷

     又是一年毕业时。

     对于毕业生来说,从聚会、游玩、畅饮狂谈、互赠纪念品、互写纪念册、照毕业相、吃散伙饭、发运行李、送站走人......

         在每年的6~7月,这样的一幕幕都会在大学校园里面发生,只是年年景相似,岁岁人不同。这些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经历过的场景,也是给他们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青春往事。从今天开始,我就回忆一下十几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前后经历的一些故事,算是凑个毕业的热闹(有点儿晚)。今天先说说照相。  每当我看到校园里学生们穿着学位服飘然走过,在各个景点前摆出或严肃或滑稽的姿势拍照的时候,也会回忆起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在吉大校园里照相的场景。

      记得那是6月中旬的某一天,我们212寝室的8位弟兄决定趁着这个艳阳高照的好日子拍些靓照。要照相,先得解决“技术装备”问题,得搞一台相机来用。当时照相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不要说我们这些穷学生没有,工薪阶层的家庭一般都不具备,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现在几乎每个人手里的手机都能拍照,买一个普通的傻瓜数码相机也用不上1000元。好在,我们寝室老五的女朋友是本校外语学院一位教授的女儿,家里有一台进口的相机,于是被他借过来了。然后需要买胶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相机都是用胶卷的,还没有数码相机),我们宿舍的斜对面有个叫做“谊士园”的小楼,楼上是酒店,楼下有一家校园商店,当时我们不打算往远处跑了,就在那里买了2个标称36张的富士彩色胶卷(当时的胶卷品牌主要是进口的富士、柯达、柯尼卡和国产的乐凯)。

      不到九点,本寝室的8个“帅哥”打扮齐整后出发,直奔理化楼那个校门,开始拍照。虽然我们当中有6个人刚刚在6月初参加了义务献血,但在此时依然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在校牌、研究生院牌、理化楼正门拍照若干后,闯过理化楼和图书馆楼之间的过道,直奔鸣放宫,又在大概叫做“牡丹湖”的桥栏旁照了几张照片后,执掌相机的老五发现相机过卷有些不顺畅(此时已经拍了大约20张照片)。那个相机是电动过卷的,所以我们当时的反应时电池电力不足了,就换上了备用的电池,这下子胶卷顺利地向前走了,我们便继续拍照。

     在鸣放宫的门前、牡丹湖畔、松树林、计算中心和科学大楼前的众景观前一一留影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已经拍了40多张了,胶卷居然还在往前走,这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胶卷的照片数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了。为了保险起见,赶紧回卷!在取出一个轻飘飘的胶卷盒后,我们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赶紧进理化楼找暗室(我当时做毕业论文用的力热实验室的484房间里面恰好有个简易暗室)把相机后盖打开,结果我们在相机进卷的轴上摸到了“失踪”的胶卷。

       原来,这盒标称36张的胶卷其实是18张装的,胶卷盒内的连接在拍到20来张我们感觉过卷“发滞”后被这部进口相机强大的电机拉断了,结果胶卷全部纠缠在进卷轴上了。这个胶卷是报废了,我们哥八个一上午的“感情”也浪费了。没办法,头顶着烈日,只好拿着“罪证”——“身首异处”的胶卷去找那个商店(黑店呀!)理论,JS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没有做过多的抵赖,乖乖地给我们换了2个没有问题的胶卷(我们认认真真地看了外盒的包装)。

     当天上午已经快过去了,去食堂打饭回来吃了以后,我们决定趁着中午出去照相,于是,我们在正午的烈日下,重新在前述的众景点一一拍照后,又沿着柳条路向吉大西面的地质宫广场(现在叫文化广场)进发。在地质宫广场,又遇到了213寝室的一帮哥们儿也在那里拍照。在历时近2小时、每个人都拍下了近10张单人照和几张寝室合影后,2个彩卷全部拍完,“满载”而归。

      以上这段就是我们寝室拍毕业留念照片的故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43751.html

上一篇:呜呜,祖老神了!预测得真准!
下一篇:毕业故事——“真相”
收藏 IP: .*| 热度|

26 诸葛淑媛 祖乃甡 陈儒军 曹广福 罗帆 张焱 王修慧 杨秀海 盖鑫磊 金小伟 苏红 苗元华 刘玉仙 贺天伟 李学宽 高建国 张旭 刘晓瑭 吴明火 丛远新 曾新林 陈昂 pkuzeal zhaowanfu zhangcz07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