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二年制硕士如何带 精选

已有 9931 次阅读 2009-10-9 08:1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课题, 指导, 循序渐进

        本篇博文的原文是作为科学网博客文章《二年制硕士促生研究生博士化》的回帖发在科学网上,曾收入我自己的新浪网博客,题目改为“二年制硕士如何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83rn.html)。刚才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要课题的研究生,给课题的导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602 发现原文中还缺少课题方面的充分说明,于是加了一段,重新发在科学网上。
 

    实话实说,3年制的学生和2年制的我都带过,不见得2年制一定很弱,3年制就一定强,决定性的因素是导师对研究进度的安排、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选题的合理性。如果进度安排合理,可以通过提前下实验室提早研究生初级训练(入门)的时间,通过严格任务的时间节点要求和对学生的管理强化工作效率,通过选定高度可行的课题和加强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这些措施是可以保证学生在仅仅读2年研究生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训练并取得较好的成果的。当然,前提是学生的心思在读研究生上,而不是整天盘算着考外语出国、干家教或者兼职赚钱或者找对象,而导师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带研究生上,而非一天到晚琢磨当官、跑项目、开公司赚钱或者其他难以拿到桌面上说的事情上。
       我们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基本是2年制,前8个月上课,但实际春季学期开学(3月初)就已经可以下实验室了,这时我一般安排1年级学生跟前面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一下样品制备、处理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让他们给前辈学长当学徒工,在帮助别人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辅助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并逐步了解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知识;到5月毕业生开始写论文时,他们的课程也结束了,这时会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进展情况,确定1年级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是直接延续发展,或者在新发现的题目上开展工作,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样的选题风险小、可行性高,论文的效果也会很好。一般学生在5月到10月要努力工作,拿出比较象样的结果(成熟的课题),甚至撰写出第一篇文章,如果课题是全新的,至少要有个初步的结论,这样学生在10月~12月的找工作和考博与论文工作之间冲突较少。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完善研究成果,其中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下届师弟师妹们的帮助下完成的。

      前面段落已经说到了一种2年制硕士生论文选题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上下届连贯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不打算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可能需要确定新的课题。我个人通常不采取学生一下实验室就让他们自己去找新课题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有一个固有的缺陷,那就是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太高了。我自己读硕士阶段曾经在正式开始参与实验工作之前通过大量的查阅文献自己找过课题,在用了1个半月时间、把当时图书馆里近15年的CA查了个遍、找到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原文浏览了一个遍之后,手写了一份长达17页半洋洋万言的开题报告,写了份很有内容的研究计划,但下实验室后,发现只有其中的半页多是当时的实验室条件能做的,其他部分几乎是空想。从本科学习成绩看,当时我绝对不是同届同专业8名同学中天分最好、素质最高的(素质最高的几个在忙着考托福和GRE搞出国),但却是做科研最早(大二暑假开始下实验室)和开题调研最认真的,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课题是有点儿找多了,在当时那种不了解具体的实验条件情况下就比较盲目地寻找课题,可能找到的是没条件做的课题。

     当然,现在的实验条件和文献资源要比十几年前好许多倍了,也许找到课题而做不了的情况虽然还有,已经没那么困难了,但也绝对没发达到啥都能做的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是没法避免一些理论上的或实验技术上的障碍横在研究生和导师的面前难以逾越,所以对课题的可行性把握仍很重要。确定研究生课题可行性(这个对不同的学生还不一样)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新生在没有明确课题要求的阶段就介入科研,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提升能力、熟悉环境和资源,同时导师和师兄师姐可以评价新生的实际能力和特长,“学徒”期满后,根据其特点先确定一个近期的、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题目,在完成这个短期课题的过程中,能力强、开窍快的学生自己就会找到以后一年做的课题并逐渐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即使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一直迷茫下去。课题的确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急不得,导师也恼不得。当然,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案,适用性有限,可能仅限于我这种胸无大志的BN导师和出身卑微的BN学生所做的低水平研究工作,一些最具创新性的课题应该另有更好的方式。
      我的这种模式实际使用效果很不错,许多学生能在硕士期间发表至少一篇有些水平(SCI检索)的文章(虽然这不作为硕士论文的绝对标准和决定性因素),这在那些名门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留在本校读研当然不成问题,但像我们这样以诸多“考研专业户”大学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课题组还是很值得我们欣

慰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260644.html

上一篇:科学网的博客之是与非
下一篇:“烫手”的诺贝尔和平奖,黑马总统您敢接么?
收藏 IP: .*| 热度|

12 郭保华 苏青 杨学祥 刘玉平 诸葛淑媛 吴雄斌 杨秀海 卢洪健 魏玉保 李学宽 吴明火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