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求证] 诺贝尔奖与研究团队的人数等各种共性

已有 2486 次阅读 2021-10-26 14: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求证] 诺贝尔奖与研究团队的人数等各种共性

      

一、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研究活动的共性是什么?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等的研究。

            

   弄清楚已经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活动,总会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性。例如,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团队:

   (1)常见人数?

   (2)常见论文数?

   (3)经费数?

   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们:

   (4)每年、每月、每天等的工作时间长度?

   (5)习惯的工作时间起止点?

   (6)每天的睡眠时间长度?

   (7)饮食习惯?

   (8)体育锻炼时间?

   (9)业余爱好?

   (10)社交时间长度与习惯?

   ……

   

   不妨把人比作一架机器。需要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消耗才能正常进行研究工作。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们以怎样的具体方式进行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发表和传播的具体方式?

          

Michael Levit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_副本.jpg

Michael Levit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3/summary/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说:

   “实验室或者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官僚制度,但是我觉得应该去除这种制度,让科学家更好地钻研科学。”

   “所以,高质量的基础研究需要研究资金,也需要全职投入

                

二、加强研究结果的长期回溯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与颁奖时间,往往有20年以上的时间。

   加强长期评价,对于克服短期“浮躁”毛病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对于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实行奖励资助。即,根据该成果的价值,进行后补资助(扣除该成果以前已经获得的资助和奖励)。这种后补资助,不限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什么,完全有科学家自己决定。实际上这就是真正的“争取诺贝尔奖”工程。

                             

三、我国似乎没有必要搞大规模“争取诺贝尔奖”的计划或工程

   由于真正的原创一般通不过同行评议,建议设立小额的风险类资助。或者具有贷款性质的资助。实际上,对高风险研究项目进行滚动的小额持续资助,可能就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争取诺贝尔奖”计划或工程。

   “争取诺贝尔奖”,核心还是人心!人心!!仁心!!!

                          


“同行评议”阻碍原创,还阻碍的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冠冕堂皇。

行行好吧!“同行评议”!别再阻碍国人拿诺贝尔科学奖了。好吗?


           

参考资料:

[1] 郑金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揭秘”:产出一个诺奖需要多少成本[N]. 中国科学报, 2021-10-12 第4版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6748

http://news.sciencenet.cn/dz/upload/2021/10/20211011233417433.pdf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0/365712.shtm

   “什么是基础科学?它是意料之外的发现,是没有办法预测的。”迈克尔·莱维特表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发现。

   5个人的小团队更合适

   “我们需要非常充足的经费支持,一个团队每年开支大约为160万美元。我们需要小的团队——大概5人左右的小团队,那些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不会选择20人的团队规模。”总结诺贝尔奖的规律时,迈克尔·莱维特表示。

   “如果你们的团队太大,建议大家找一个小一点的团队。”他说,“你们应该2个人组队或者3个人组队,最多不超过5个人组队,做你们想做的任何研究,做最‘疯狂’的研究。科研不要害怕犯错,科学研究不犯错,就不可能做出成果。”

   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科学研究不能有太多的官僚作风。

[2] 中国科学报,2021-10-04,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小团队更能出大成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6462.shtm

   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就像“斯里兰卡的三个王子”的神话故事,或者像买彩票一样。

   斯里兰卡的王子们一路上出海去锡兰岛寻宝,意外发现了很多他们并没有去寻求但很珍贵的东西。基础科学成果,往往也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的物品”。“一个科学发现,就像是中彩票一样,很难按照计划走,很难预测。”迈克尔·莱维特表示。

[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3/summary/

[4] Michael Levitt,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3/levitt/facts/

[5] 集智俱乐部,2019-02-13,集智科学家吴令飞Nature发文:大团队渐进发展,小团队颠覆式创新

https://swarma.org/?p=14695

[6] 搜狐,2019-03-20,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Nature发文:科研创新中的“小而美”定律

https://www.sohu.com/a/302642663_455313

[7] Wu L, Wang D, Evans J A.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8]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id=291709

[9] Santo Fortunato.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 [J]. Nature, 2014, 508(7495): 186-18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08186a

[10] 中国科学报,2021-10-21,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来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7495.shtm

   “基础研究特区”的关键是“特”。所谓“特”就是要体现基础研究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法、经费使用、评价标准等要与传统项目有所不同。

[11] 李侠,2021-10-25,关于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改革的三点想法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09379.html

   由于任何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一旦遇到颠覆性成果,同行评议往往处于失灵状态,科学史上很多颠覆性成果最初都是不被同行认可的。由于科学世界的极度保守性,才使得同行评议得以幸存到今天。

相关链接:

[1] 2021-08-31,促进我国科技原创成果井喷的一些具体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2221.html

[2] 2021-10-12,“同质化”论文暴增:“同行评议”阻碍“0到1”原创的新实证结果(PNA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7679.html

[3] 2019-09-25,近年关于“同行评议”的大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9462.html

[4] 2021-10-21,[惊悚] 同行评议、短期考核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8848.html

[5] 2021-08-29,[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9537.html

上一篇:[打听] 阿瑟·凯莱(Arthur Cayley):发表论文最多的数学家?
下一篇:[备课?答疑?笔记?] 顺时针方向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2 杨学祥 檀成龙 尤明庆 武夷山 李宏翰 范振英 曾杰 周忠浩 李学宽 宁利中 郑永军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