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瓴
[汇集与简评] 原创,到底难不难发表?
2021-1-9 14:37
阅读:2856

[汇集与简评] 原创,到底难不难发表?

           
    “社会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一种意见。”
   从大数据统计实证的结果看:
   创新性高的论文真的难发表:往往被顶刊拒稿后来发在影响力小期刊或许很久之后才发表。
       
   具体到某位作者,只要该作者人脉好,高原创也好发。
   国内流传的一个故事:
   “当 Zadeh 在 1964 年秋天把这篇论文投送到《信息和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l) 杂志时,扎德自己认为,如果他当时不是这个杂志的编委,这篇论文就不可能刊登。扎德的这个猜想在 27 年后他与这杂志的前编辑 Murray Eden 交谈时得到证实。扎德当时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猜想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投送前,他曾把这篇论文给柏克莱加州大学大约 20 名教授去看过,当时竟没有人赞同他的观点,尽管他们都是他的好朋友。”
        
   对于实验性的结果,论文“难发表”转化为经费“难得到”;只要有了足够的经费,论文就容易发表。
   实验性的研究,能“得到经费”,就是已经通过了“同行评议”;之后的实验结果论文就“不难发”了。

   1948年普朗克科学定理,历史学的“中国定理”,是两个旁证。
    
   对于已经成名的学者,发表什么都不会太难:
   (1)普朗克的“量子化”(1900-10,Planck's Formula for Black Body Radiation,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2)佩雷尔曼 2003年 贴到 arXiv 上去之后,再自己找人评审。

   当然,也包括安韦萨(Piero Anversa)从2001~2018年造假长达17年。已有31篇论文撤稿。他主持过各种项目110个。

   小人物遇上贵人。如:25岁的小青年哥德尔(Kurt Godel)1931年的“Go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很快被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肯定。

   

   俺2009年开始在《科学网》打听《怎么翻译爱因斯坦谈科学起源》,在2015年4月才由郝炘老师引发了《科学网博文专题:爱因斯坦的回信》。

   可见:小人物,与大人物是有明显差别的。

         
《科学网》博文链接(顺序偶然形成):

[1] 张志东,2021-01-11,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慧眼识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266648.html

[2] 雒运强,2021-01-07,我看反“五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38005-1266072.html
[3] 张志东,2021-01-04,原创工作发表难之叶公好龙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265601.html
[4] 王庆浩,2021-01-04,原创工作真的难发表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265645.html
[5] 王立新,2021-01-03,创新型论文真的难发表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65480.html

[6] 王善勇,2021-01-03,论文的真相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65487.html

[7] 黄河宁,2020-11-09,为什么创新论文发表难,而创新成果推广更难?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27112-1257604.html

参考资料:
[1] 科学出版社,2020-12-18,陈运泰院士:中国科学家要有“期刊因我而出名”的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3082.html
   当然,优秀的成果还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有些不符合主流观念、不符合一般认识的成果可能在最初并不受人待见,在若干年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从科学发展历史看,优秀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很常见,例如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在提出之初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很难在大刊上获准发表,只能发表在一般刊物上,而如今与板块构造理论相悖的论文也不容易在大刊上发表了。此一时彼一时,这也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

[2] 郭铁成,2014-12-12,三大创新定律告诉我们的真相,《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6版 观点)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069.shtm?id=29506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50431.html
   创新第一定律——怀疑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3] 华春雷,2019-02-14,《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1162214.html
[4] 知社学术圈,2019-02-14,今日Nature妙文:大组守旧,小组创新,基金项目难以颠覆! [EB/OL]
http://mini.eastday.com/a/190214075334335.html
   团队人数越多,颠覆创新性越差;单打独斗的作者,颠覆创新性最强!
   小团队论文更多地引用更久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都不那么高的论文,而大团队则更多地引用新近的、时尚的论文。两者引用文献的属性有显著不同,如下图所示。这进一步印证了小团队更善于挖掘尚未开发的金矿,开疆拓土,而大团队更注重在前人基础上添砖加瓦。
   作者分析了2004到2014十年间的研究论文,发现当小团队在获得主要政府机构基金资助的时候,其产出的颠覆性与大团队无异!无论团队大小,当其研究获得资助时,产出的论文颠覆性都在垫底的三分之一!
[5] Lingfei Wu, Dashun Wang, James A. 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13 February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6] 科技日报,2018-10-18 第01版:今日要闻,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0/18/content_405851.htm?div=-1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10/18/c_1123574783.htm

   学术圈某种意义上像是个派系林立的“江湖”,学术权威如同“教主”一样,普通学者没有力量反抗其观点。随着发表的错误论文越来越多,跟风研究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成了既得利益者,就默许了这些错误的观点继续流传下去。究其原因,质疑、求证的科学精神在国内外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7] 郝炘,2015-04-14,也谈爱因斯坦给斯威泽回信的翻译(补充版) 精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882200.html

[8] 博文专题:爱因斯坦的回信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6.aspx?id=2201

                     

相关链接:
[1] 2020-12-28,[郑重说明] 俺不是叶公,俺不好龙!(兼谈“原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543.html

[2] 2020-12-27,“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3] 2020-11-25,创新论文真的很难发表:三个例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9797.html

[4] 2020-11-15,创新论文真的发表难吗?真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8447.html

[5] 2020-03-30,Zenas公理:几点必要的解释或补充(草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5985.html

[6] 2020-12-27,“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7] 2016-05-08,佩雷尔曼贴到 arXiv 上去之后,也得自己找人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75788.html

[8] 2009-02-23,怎么翻译爱因斯坦谈科学起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16696.html

支持“原创难发表”的部分大数据实证研究结果:

[1] Nicholson J M, Ioannidis J P A. Conform and be funded[J]. Nature, 2012, 492(7427): 34-36.
[2] Siler K, Lee K, Bero L.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2): 360-365.
[3] Boudreau K J, Guinan E C, Lakhani K R, et al. Looking across and looking beyond the knowledge frontier: intellectual distance, novel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cience[J]. Management Science, 2016, 62(10):2765-2783.
[4] Balietti S, Goldstone R L, Helbing D.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6, 113(30): 8414-8419.
[5] Bromham L, Dinnage R, Hua X.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J]. Nature, 2016, 534(7609): 684-687.
[6] Stephan P, Veugelers R, Wang J.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J]. Nature, 2017, 544(7651): 411-412.
[7] Wang J, Veugelers R, Stephan P. Bias against novelty in science: A cautionary tale for users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8): 1416-1436.
[8] Wu L, Wang D, Evans J A.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正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64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