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法兵
科研笔记2017-2019 精选
2019-8-13 17:34
阅读:9116

上网就会看到什么青,什么基金,什么奖,甚至评审院士的入围名单,其实这些都很遥远,因为你如果在所研究的领域没有什么公认的理论或工程成果的话,这些“好事”落在自己头上的概率为零。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期刊是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自从读博士以来就梦寐以求能够发表几篇自己的文章,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被拒了十几次,近两年才发表了两篇。从投稿、修改到接收发表整个过程经历之后,确实能够体会到此期刊与Phys Rev E,Physica A等物理期刊的不同之处,TSP更加关注一般性结论以及新的应用结果。

首先是研究问题的起源或者是想法,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投稿什么期刊,我们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很小的想法,高斯噪声中的确定参数估计和随机参数估计的理论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非高斯噪声中的最优估计不可得到的情况下次优估计器的研究还有很大研究空白,复旦大学79年版《数理统计2》291页其中对于稳健性稍微介绍了一下,如果原始假设出现了偏态,原来最优的估计器不一定比次优估计器的稳健性好,既然稳健估计中经常利用稳健性好的次优估计器,那么估计器参数+噪声优化肯定是一个好的方法,退一步讲是没有人研究的一个空白点!那么这个方面是非常有潜在的研究内容可以做。这就是当初想法,想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是经验积累、广泛阅读和对所研究的问题不断琢磨过程产生的,当一个人博士毕业之后是有一个迷茫期,欲速则不达,希望我的学生一定要花费充分的时间看基本信号处理理论和算法,从中体会它的成熟的方面以及经典理论所涉及不到、无法发挥之处,那么我们所研究的非经典算法未必没有效用!

好的想法是成功的一半,时间积累突然灵感一现,那么真正写作和算法编程则却是非常痛苦的阶段了,漫长而折磨,第一稿8页于2017年5月7日投稿,7月15日收到审稿意见,运气非常好是两个审稿人,结论major revision,有大问题,也有很细微的修改,修改大约花费了2个月,期间延期了3周,于9月14日返回,页数增加到12页,无数次猛然番晤,却又失望,终于3个附录证明增加到6个,但是10月25日依然是返回需要大修,一般很少两次大修的机会,这次修改又增加2个附录证明,附录达到了8个,页数双栏16页(发表页数14页),其实这些附录都可以扩展成几篇论文。12月1日返回,12月31日返回小修,只有一个评审不满意单个估计器种最优噪声概率密度的证明,我们的证明用变分法是有问题的,用以往文献种凸优化的方式叙述又是非常抄袭化-拾人牙慧,在另外一篇论文的启发下,终于用多元Jensen不等式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证明过程,2018年1月16日返回,这次终于过了一周之后的1月25日接收了,期间从2016年暑假有想法算起,时间历经1年半。

期间,和学生讨论不计其数,非常感谢我是一个黑板党,只喜欢写在黑板上,最重要的后盾来源于法国导师Chapeau-Blondeau,无论什么时间写信,回信总不超过3天,无论多么难的评审意见总是能够给予我指导,无论多么难的回答总是洋洋洒洒给我们出不少主意,算来这种亦师亦友的时间已经18年过去了,合作28篇,也感谢澳洲导师Abbott,语言问题不仅要消除语病,而且要写的流畅,对于这位IEEE Fellow,IEEE Access主编以及得过无数荣誉的教授来说,这样的合作友情也15年了,共计发表论文27篇。

发表一篇IEEE TSP文章是我科研生涯的一个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发现确实是挺难的,证明不得半点含糊,必须清晰,立意必须新,整个论文要成一个体系,这是科研论文发表的一个台阶,就像爬山爬到不同的高度,你观测的风景确实大不相同,自然心境不同。

这篇论文之后我几乎提不起写其他论文的兴趣,我又对B. Widrow的自适应信号处理和D. G. Manolakis的统计信号处理仔细地进行了学习,发现与S. Kay的统计信号处理有很大不同,这两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算法和处理技巧,有关数学的证明和应用范围确实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想法又和许多年相同,既然估计器可以调节自己的参数,那么自适应参数最优之后,加入噪声还有什么用处吗?德国学者Uhlich在2015年实质上已经解决了无调节参数+凸损失函数中最优噪声存在性和必要性定理的证明,并且给出了非分叉噪声的类型,这突破了以往最优噪声概率密度类型的单一化,这篇论文给我了最大的启发,因此我寻求参数优化之后的最优噪声概率密度问题、噪声增强估计性能的实际例子以及相关特征,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噪声有益性推广到非线性滤波器,能够把Uhlich的部分结果包含在内。2018年11月7日投稿,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篇论文把想到的漏洞都处理的非常好,审稿时间非常长,2019年4月6日回来审查意见,还好3个审稿人,一个没有什么意见,第一个肯定是德国学者Uhlich,因为投稿时你必须找一个类似的对比自己的创新性,从回复意见可以看出应该是这位研究者,修改非常仔细,建议也非常好,还有一位认为参数调节的内容太多了,噪声的作用的例子太少了,那么把4周的修改时间又再次拖延了2周,同样附录证明又增加到8个,列举了不少实际例子,增加了数值求解最优噪声的方法,程序编制了近30个,页数也是是16页(发表页数13页),于5月23日返回,7月12日返回仅仅是2个语法错误,7月16日接收了。

这里详细记录一下投稿写作过程,是一个经验总结吧,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万事到来总不易,工作,努力工作,追求终究会有收获的。

IEEE TSP 67(17)4611-4623 2019.pdf

IEEE TSP 66(8)1953-1966 2018.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法兵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65241-119349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