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创新者的动力与阻碍 精选

已有 2955 次阅读 2024-3-19 17: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这个词内涵和外延比较广,两个人面对面谈创新,有可能并不在一个频道,因为思维的侧重点不同。其中一个较为一致的意思就是“改变”。这个和进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要改变,其目的一定是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据说就是为了吃高处的植物进化而来,这样了避免与低处的植食动物竞争。这种利益的获得足够让动物们潜移默化地进化,是看不见的动力来源。

创新的动力就是要获得利益。于人类而言,就是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创新”这个词用于公司就会显得很合拍。无论是创新新技术还是新产品,创新的内容和效果都能可视化,产品即刻可见,效益即刻可得。但是,当创新勇于教育这个领域时,就显得有些不直接,会派生出很多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执行路径和方法也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教育创新者一直在路上,一直无法全面成功,路漫漫而修远兮。

在公司创新和教育创新之间进行全面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路。《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作者有三位:克莱顿·克里斯坦、迈克尔·霍恩、柯蒂斯·约翰逊。书中对各个典型公司的创新模式了如指掌。以公司模式创新为依据,总结出一些创新规律,并直接应用于教育创新。每一章的结构大体如下:校园里的故事—公司案列—教育创新类比。三位作者联手,显而易见他们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

在展开讨论前,我先对此书做整体评价:思路新奇,内容丰富。但是和所有教育创新类的书一样,提出问题精彩,分析问题有逻辑,但是结论和实践让人失望。

在创新领域,有如下几个必然性。

首先,创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新技术和新思想有其固有的生命力。从演化时间尺度可清晰地看出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与环境协调进化的脉络。进化成功的生物体不仅仅受限制于外部环境,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变环境。言外之意,还有大量的不成功物种在外界环境胁迫下失败了。在技术创新领域,这有类比性。外部环境的控制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最大障碍。所谓的外部环境包括了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从已有市场的压力、消费者(用户)遵循的思维传统、到社会价值观的接纳、以及创新资金链的可持续性等等。总之,不是好的想法和产品就一定能成功。

其次,创新从来不是和已有产品硬杠,直接挑战,而是悄无声息地去替换。在霸王龙时代,我们人类的前身哺乳动物一直潜伏在食物链底端,默默地发展自己的创新配件,等待时机。直接和恐龙硬杠,一点生还的机会都没有。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巧,耗费能量小,但是晶体管在取代电子管的过程中,一样受到传统消费模式的狙击。如果用全面改造已有的电子管生产线和生产模式,代价不可估量。那么晶体管是如何打败电子管的呢?从非竞争人群做起,而不是直接去占领电子管的市场。晶体管小巧,做出来的东西也小巧,至于早期晶体管小电器的质量倒不是最关键的。销售方也不愿意接受晶体管电器,是因为电子管零配件替换是一件利润非常高,这有点像电影院的爆米花。晶体管电器就没有这个优势。要想打破这个症结,必须寻找一种新型的不需要替换零件的销售模式。可见,新产品逐渐打败就产品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迂回曲折,农村包围城市,温水煮青蛙。等旧产品醒过味儿来时,则为时已晚。

第三,旧有模式从开始,至少是很早就能意识到创新产品的威胁,或者理解新产品的优势。但是,很少能在就体系下自我创新。改变因此也分为两种:改良和改革(或者颠覆性创新)。清王朝在最后的挣扎阶段,那么多能人志士开始改良,希望把这个摇摇欲坠的社会体系重新整理好,但是最终也无法摆脱其腐朽的内核。很多大公司都遇到这样的问题。

公司最主要的是其内部构架,和社会一样复杂。公司越大,就像大船一样,越难转头。这不是公司几个高层一夜之间就能扭转的事情,这涉及众多的部门,销售网络和消费者群体转型。有些公司会意识到新技术的颠覆性,会在公司内部开拓出新部门,也会生产出新产品,但是却无法立即创立相应的生产销售网络。所以,我们经常会叹息一些大公司好像没有眼光,甚至自己已经发明了新产品,最终却被其他公司利用打败。

这在教育创新领域也会发生。在传统大学内部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最大的风险还不是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只要基于基本的教育构建,改变教育方法,渐进式地尝试新的教育理念,一定会有一些新思路和心成果。但是,要想保住这些成果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很可能学校一个决策就能让前期成果付之东流,因为管理者会变,后者未必理解前者对教育改革做出的努力。

向水塘投入一颗石头,溅起朵朵水花,很快就又被周围的水流平息。

基于以上的一些基本思路,我们是否也可思考如何开展教育创新事业?

如果要类比,看起来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要规避现有的主流教育体系,寻找新的教育生长点,让创新有成长的时间,最终才有所作为。直接在现有教育体系中进行改良,很可能达不到目的。

对于产品和市场来说,这种方案较为可行。一款产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青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种新产品总能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消费人群。但是,教育不一样,尤其社会发展到今天,9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把适龄孩子全部收入囊中,想找新的消费群体难上加难。

一些教育先行者,或者用商业模式来运行的教育先行者,其实找的就是新的消费生长点,比如补课(针对学习不好的孩子,或者想提高成绩的孩子)、新东方(针对想出国的孩子)、课外兴趣班(针对想多样化发展的孩子)等等。或者一些公司制造新的学习产品:点读机、喵喵机等等。但是,如果说这些先行者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先行者,又为时过早,因为商业化的教育本身就又偏离了教育创新的本质。其效果就是带来了更多的内卷。比如新东方成立前,TOFEL600分,GRE2000分就已经是高分,出国留学足够用。新东方成立后,这个分数提高,内卷形成,但是并没有改变出国人数的基本框架。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和校内老师联合,课内讲少一些,补课时再讲,形成了不好的风气。这远远地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虽然有这样的缺点,寻找新的学习人群生长点事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之初,第一批学子就没有经过高考,而是直接从高中选拔。学校最初人少,设施不全,学科不完整,但是这几十个孩子和老师一起建设校园,为自己而学,为教育创新而学,用各种方式去学,为建设一个新学校而学,自信心和创业心十足。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培训,其能力比同龄人要高好多。这样的创新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一些教育创新机构也采取这种选取独特学习人群模式,比如招收一些喜欢创业的学生,为培养具有创新教育的商业人才而努力,这不失一种尝试。但是,这样的人群受众偏少,难以承担教育创新的重任。

还有的学校干脆从底层就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成建制地去践行教育改革。这种模式比学校内部进行教育创新有优势,也更能持久地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如果真能寻找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而不是与传统高效去抢所谓的高分学生,才能避开传统高校的狙击,走出自己的路。

在发展中,不要与传统教育模式去硬杠,是发展的核心理念。否则,一样会被庞大的传统教育思路所反噬,或者被戏称—被传统教育招安。在一些高校教育创新试点中,把教育创新,或者评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用GPA来衡量,就完全是表里不一。

教育创新需要策略,很烧脑。具体怎么执行,不可说,一说就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25958.html

上一篇:研究范式与创新:从普里斯特利到马斯克
下一篇: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的历史渊源与异同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6 王涛 高闯 崔锦华 王安良 梁洪泽 段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