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从管理角度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精选

已有 4050 次阅读 2024-3-3 20:5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目前大多数研究创新人才管理的文章都是从旁观者角度,用理论来分析,缺乏从管理和执行者角度去看待问题,很多建议看似很好,实则很难执行。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项目。如果只走线性执行方案,比如,等设计好了一切方案再去执行,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我比较赞成边做边改进提升的模式,但是要在一个较为安全合理的执行策略下,过于激进也不行。

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挑战来源于两点:时间周期长且难于评价、资源匹配需求高。

所谓十年育木,百年育人。人活到老学到老,所需的内核能力非常多,创新才能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种。之所以目前被单独提出来,强化该方向的培养,与目前发展态势有关。经济发展有一种规律,从物质积累逐渐变成了创新引领。我们认知的财富,从简单的物质财富变成了一个体系。初级物质财富只占据其最终市场财富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设计-生产-包装-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等形成了一个链条,财富就存在于这整个链条之中。所谓的创新思维,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链条中,尽量提升非物质财富部分的贡献,把创新思想变现为财富。可见,谁拥有创新能力,谁就可以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主导整个财富分配的走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是未来民族竞争中的制高点。

正是因为创新思维涉及的是整个行业链条,培养的难点也正在于此。创新需要的能力因此也是方方面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见成效。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所需要的资源也更为突出。因为要创新,要面对真正的市场考验,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真刀真枪实战精神和教育模式,纸上谈兵肯定达不到效果。

因为创新的目的和属性,创新教育从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地和商业模式衔接。创新模式培养提出的是培养未来产研相结合的科学家和商业家,很少提要培养专门的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因为后者自带创新属性,不用特别专门去培养。也正是如此,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人群为本科生,最多是刚入门科研的研究生,博士生以上则被排除在外。

作为一个执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者,在充分考虑了上述的长周期、复杂性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展开创新人才培养?

具体来说,第一个要克服的就是内容与形式问题。

内容与形式二者和谐统一。一般情况下,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则对内容有反馈作用。总的说来,内容占主导。但是对于创新人才教育这个复杂体系来说,内容反而是个沉重的负担。创新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形式多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针对特点进行教育。当然,这对于师资和资源来说,无法去执行,尤其在开创之初,百废待兴,人手和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更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退而求其次,形式就变得很重要。为了与传统教育区分,体现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本质,其教学形式本身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反其道而行之,最差也要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有些用形式来反逼内容的味道,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实践模式。

真正要注意的是形式主义。用形式开端,执行者如果真的只相信形式是万能的,在良好的形式开局之后,没有跟上内容的铺垫,于是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这对于人才创新培养是致命的。

在执行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相信传统教育模式力量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去设计创新教育。于是,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本科生教育培养的系统经验。这种矛盾如果不从一开始就不去解决,会为后续方案革新和迭代带来很大的弊端。

执行者第二个要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才能评估和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这个问题比第一个还要难。预期无法去评判,就要从执行角度去规避这样的灵魂发问。

在具体执行中,又会遇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强联系。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下一代马云、马化腾等类型的人物。对于这样的项目,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淘汰法,总有一些人拥有一些类似的素质,在某个小方向创业成功。

第二种就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人才,以市场为某种导向,创业为弱联系。这种情形可认为是一般大学的提升版。严进宽出是非常合适的策略。只要招来的学生背景足够强,用哪种培养方式估计都差不到哪去。培养出来的效果也还是挺亮眼,这就足够了。如果只是这样的思路,对创新人才并无并无益处。在实践中,执行者要主动去思考如何评价新型教育体系的效果,外人也无法去真正理解。作为执行人,有责任去总结一套可供评估的方法和方式,让人心服口服。而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创新,其意义重大。所谓宽出,就要减少参与这种教育的学生的失败成本。参与创新教育实验,本身就有风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值得尊重。于是,宽出是一种较为折中和可行的方案。

创新教育培养着遇到的第三关就是资源问题。要么去增加分子,要么去减少分母。社会投资必不可少,本身的输血功能也要建立,控制适当的学生老师量是关键,嫁接到其他高校也是一种对策。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至少是多面手,用最少量的教员来囊括最多的研究面,教员的组合是一种正解,而传统的院系架构则显得格格不入,人员也不够,也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总的说来,创新教育在全国也是刚刚开始,市场上也没有一本系统的有关创新教育执行层面的书籍,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从情感上来讲,我开篇就表明,我对创新教育的执行者充满敬意,做就比不做强。敢于吃螃蟹的人都是勇敢的人。我们要了解这些执行者面临的难处,不要总是用有色眼镜去挑剔,但是中肯的建议还是要表达,只有这样,创新教育体系才能逐步升级完善,避免进入形式主义,偏离了初衷。

对于创新教育者,一定要知道成才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不能想着靠四年本科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样不现实,也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

写着写着,好像我也陷入了误区,创新教育者对我说:“如果你什么都了解,你行你来!”

我的下场也是灰溜溜赶紧溜走,我来实践,我也不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23953.html

上一篇:人神关系
下一篇:创新管理与创新成果
收藏 IP: 113.84.168.*| 热度|

5 檀成龙 许培扬 冯兆东 宁利中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