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成熟 精选

已有 5017 次阅读 2021-7-18 10: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南科大校园里有九山一水,山头遍布几万棵荔枝树。从初夏始,嫩绿的荔枝会从树的枝杈间慢慢鼓出。早晨沿着山头上修的木栈道,迎着朝霞,欣赏路边枝头的小巧荔枝,它们顶着露珠,反射着朝阳,一派生机勃勃。

自然界中的果实都遵循成长规律,从青色到红艳艳,称之为“成熟”。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色荔枝,谁能想到这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很快就会过去,瓜熟蒂落,这是自然界中所有物体成熟后的结局。

在我的字典中,成熟是一个中性词,不是一个百分百的褒义词,其原因就在于此。植物留下种子,极端的动物,比如章鱼妈妈,会用自己的身躯和生命来孵化下一代,其实与植物的效果一样,只不过从生命的角度看起来章鱼更悲壮。

所谓熟,在古人看来与吃有关。手拿东西,加热至可以吃的程度,这就是熟。纵观人类发展,技术对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石器流行了几百万年,但是人类发展始终很缓慢,只比自然进化速度快了那么一丢丢。可是,当发明火,可以把食物烤熟之后,情形就完全不一样。原来不能吃的粗纤维可以被加热过程切断,成为可以食用被吸收的营养。原来含有细菌病毒的食物,加热后变安全。加热后的食品,味道大增。种种好处,使得加熟的食物成为促进人类大脑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

所以,熟这个字眼,在远古人类眼中,非常神圣。人类多一半的幸福,都来源与对熟的理解和实践。

人类与一般的动植物不同,增加了思想和文化与文明。于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增加熟的内涵。人不只是身体发育成熟,还外带着对精神成熟的需求,这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人的精神最难理解,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回路和思考模式都不相同。即使受到整体文明社会和知识体系的限制,人类也创造较出为标准的思想教科书和行为准则,但是,每个人学习后,都是一个不完整拷贝,都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了二次加工。这就是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交流的原因,其目的其实要对各自脑海中,通过自己的脑回路加工后,不全一致的思维进行磨合,否则,整个社会的思路就会变得混乱。磨合好且大家公认的思想模式就是大家都基本遵守,后续磨合度最小的信息,于是变成了道德和公约。就如同1+1=2一样,不用再深入思考。这些道德与公约,一般情况下,都是较为简单的信息。

在一些高阶思维上,通过思维成熟的过程来达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整合就显得艰难得多。我们不排除一些少数贤哲,可以在思维的黑暗中,看到光亮,提前达到某种思维成熟的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事情就变得有些复杂。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人都是不成熟的。

除了上述的复杂原因,我们还可以把成熟与不成熟链接起来,形成一个莫比斯闭环。就像地球一样,始终沿着北走,跨越北极点,就变成了朝南走。始终坚持自己是成熟的思路去发展,结果会发现,自己本身的行为就不那么成熟。于是很多人的信念会崩塌,坚持的东西原来事与愿违。就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越坚持,沙子流失越严重。

这就说明,成熟本身就是一种复合状态。坚持自己成熟,就是不成熟。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成熟,本身就走在了一条通往成熟的大路上。

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去观察人与事物就会明朗许多。会对很多人的不成熟行为有预判,容忍度会高一些。

以这个理论思考教育的本质,是否可以描述为:

     老师用坚守的坦诚, 打开这些自以为成熟孩子的内心,

     老师用持续的深度,指引这些确实不成熟孩子的方向。

觉得自己成熟的人,可以踩着不变的步伐,等待着一些所谓不成熟的人的到来。然后,坐在路边,递上一听刚刚打开的啤酒,相对一饮而尽,扫除暑意,开怀大笑。

这是成熟还是不成熟?

在相对不成熟中,一起走向成熟,人生之幸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95950.html

上一篇:大学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下一篇:再论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从大熊猫的境遇说起
收藏 IP: 183.46.11.*| 热度|

11 贾玉玺 李东风 黄永义 陈新平 孙颉 武夷山 李方和 鲍海飞 姚伟 张伟杰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