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幸福

已有 2278 次阅读 2020-8-4 10:0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幸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频率最高的词,或许没有之一。即使言语中没有提及幸福,但是生活琐碎小事,背后的含义,还是剑指这个词。

“幸”是个会意字,其构型上面是个夭折的夭,下面是屰。组合在一起就表示坏运气和灾祸提前结束,否极泰来,这确实值得可喜可贺,让人兴奋异常。“福”这个字是个象形字。左边是祭坛,右边是个酒坛。甲骨文中,下面还有两只手。人们举着美酒坛子,向上天祈祷,让自己拥有“幸福”。古人很早就把幸和福组合在一起,通过被动的夭屰和主动的祈福,保佑安康。

幸福的含义随着时代而发生改变。

在人类之前,动物靠本能生活,基因能够顺利传递,应该是其最大的幸福。但是人类不一样,大脑的发展,意识的提升,使得人类逐渐脱离基因的控制,平行于物理世界,逐渐建立了一个思想世界。于是幸福提上日程,成为思想世界的最高追求。

能够挤入幸福定义的内涵,一定是从资源角度看较为稀缺的东西。第一个内涵就是寿命。动物并不在乎寿命,很多动物为了不和下一代争夺资源,可以在产卵之后即刻死去。人类不一样,长寿应该是自古就有的祈求,不然这些长寿神仙就不会被创作出来。第二个内涵就是丰衣足食。原始人过着采摘生活,找到各种能吃的东西,能量摄取是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有的动物为了满足能量所需,一天之内有多一半的时间都在吃东西,好像这辈子就为了吃而来。所以好吃之人,这辈子基本上就会和幸福挂上钩。我们一看到大肚子弥勒佛就能产生共鸣。第三个基本需求就是安全。6-8亿年前,那时候的埃迪卡拉无脊椎动物没有牙齿和眼睛,大家祥和地在浅海享受阳光,靠自身吸收汲取营养。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动物装备了牙齿和眼睛,形成了武装竞赛,进而形成了食物链。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很少,大部分动物的本能就是随时躲避被吃的危险。在自然面前,动物被吃掉是一种被容忍的现象。自然维护的是生态多样性,而不是一个个体的安危。乃至于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有一条规则,在自然界不要干涉动物之间的捕杀行为。第四个内涵是子嗣繁衍。这完全是自然基因在作怪。需要子嗣成群,到现代社会还会支配着大部分的思维方式。据说更年期女性开始唠叨,就是为了让男性离开,这有利于族群的繁衍。最后一个幸福的内涵就是免除对死亡的恐惧。

总而言之,所谓幸福的最初和最底层需求,其实就是生命延续所需的基本要素。这是大自然为生命赋予的基本使命。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很多动物也应该有“幸福”的感觉。当我们看到小动物依偎在父母身边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动物也能够享受部分的“幸福”内涵。

人类当然不等同于动物,因为人类创造了第二个世界精神世界。通过文明发展,人类除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外,在文明层次,极大地拓宽了幸福的含义,那就是为文明的生存需求而战。和单体动物的生存一样,文明生存也基本符合基因演化规律。文明也需要强大的能量体系来维持,比如现今一个城市所需的能量就是个天文数字。为了文明的生存与良好发展,逐渐催生了一批高尚之人。他们的眼光更高更远,可以超脱与本能相关的“幸福”内涵。与信仰相比,与文明生存大义相比,爱与生命皆可付出。

就幸福而言,除了其内涵在发生演化之外,幸福还具有时间积累特性,属于一种长周期的信号。理解了这个特征,就很好区分幸福与惊喜、快乐等感受的区别。惊喜和快乐是一种脉冲和高频信号,表示短暂的状态,这和幸福有本质区别。

哈佛进行了一项70余年的研究,追踪一群人,每两年填写一下对幸福的认知。目前这群人已进入老年,回头仔细研究其记录,发现老年状态最佳和感到幸福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排在第一位,与金钱、成就和地位基本无关。

其实这很好理解。进入20世纪,尤其是被研究的这一群美国人,已经脱离了生存的威胁,衣食无忧,儿女数量不限,医疗保障基本齐全,人身安全有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的需求慢慢占上风。美国确实强大,对于被考察的这一群美国人来说,不需要考虑文明安全。于是,可以退而求其次,自身被认可的需求成了主流。良好的社会关系,表示其身份和人格更被认可,可以被更长久地记忆,这和自然生命的延伸需求是一个道理。

社会发展,更多的人怕被遗忘。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可是在多个巧合之后,我们出现了,还发展了文明,可以交流。很多人怕浪费了做人的这个大好良机。被人牵挂,被人感激,成为现代人的重要幸福感来源。

被人牵挂,我们会有感知。牵挂别人,其实就像香火一样,供养着高尚的灵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44929.html

上一篇:高尚如何而来?
下一篇:不一样的世界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